服务热线:
时间: 2024-07-07 09:37:28 | 作者: 成功案例
详细介绍
夜幕来临,首都北京,长安街上,华灯粲然。253基华灯庄严矗立,犹如刻度星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在璀璨的华灯光芒背后,有一群默默坚守的身影,他们,就是为共和国掌灯六十载的华灯班。日前,记者走进华灯班,探寻五代华灯人平凡而伟大的时代印记。
清洗华灯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严之又严、细之又细的操作规范。6个步骤、37个环节操作手册将规程固化,成为共同遵守的规范。“比如灯球紧固螺丝,要将螺丝拧紧后,反向退回三分之一圈,这样既能有效固定,又不会因螺丝过紧,时间一长造成玻璃材质的灯球开裂”
56摄氏度!这是长安街华灯作业车上的温度。7月的北京热浪袭人,下午2点,记者来到广场东侧的华灯下,国家电网北京电力华灯班的第五任班长陈春光,正在和队员们进行当天第10基华灯的清洗工作。当天,广场的地面温度达到50摄氏度。
酷暑时节,恰是华灯班最忙碌的日子。由于检修期间必须错开上下班高峰期,清洗华灯的工作只能在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进行。烈日当头,工人们穿着长袖工作服,戴着两层手套,捂得严严实实,不一会儿,全身就湿透了。“湿了干、干了湿,几个小时下来,衣服不知道湿透多少回。”陈春光说。
升降车抬起,卸下灯球、清除污物、检查线路和器件、清洗灯球、安装灯泡华灯班队员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俨然一条空中的流动生产线周年之际,华灯的设计的具体方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选定下,与首都十大建筑同步建成。从此,华灯矗立在广场和长安街,照亮每一个夜晚。
广场矗立的9球莲花灯,共有110基。长安街上的13球棉桃灯,共有143基。莲花灯的灯台上雕刻着不同的花案,象征国家富强,百花齐放,棉桃灯则是8灯球托举4灯球并拱卫1个顶灯,象征四面八方拥护党中央。
与酷热相比,蚊虫是更难忍受的。打开灯罩,灯罩里积满了蚊虫的尸体。“最多的时候一个灯罩里有半斤,臭气熏得人难以呼吸。”即将退休的华灯班第四任班长孟庆水说,蚊虫往嘴、鼻子、耳朵眼里钻,下来后就要连忙抖衣服、抠耳朵。
清洗华灯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严之又严、细之又细的操作规范。6个步骤、37个环节操作手册将规程固化,成为共同遵守的规范。“比如灯球紧固螺丝,要将螺丝拧紧后,反向退回三分之一圈,这样既能有效固定,又不会因螺丝过紧,时间一长造成玻璃材质的灯球开裂。这是一代代华灯人传下来的经验。”华灯班党支部书记宋晓龙说。
要保证华灯的万无一失,除了经验的积累,更要有对华灯事业的热爱与担当。越是恶劣天气,越要冲在前面,是华灯班一直以来的坚持。“遇到雨雪天气,不管在不在岗都惦记着华灯,在家休息也要跑回单位看看。”华灯班第三任班长王铁龙说。
今年除夕夜,在华灯班工作了十多年的韩国强又一次放弃了与家人团聚。他说:“也算是和这些老朋友拜个年,只有这样我心里才踏实。”
匠心,没有终点,只有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尽管现在很多工作可以电脑操控,但是在这些“掌灯人”的心中,这仍是技术活,要不断练精手艺。
国庆35周年、国庆50周年、国庆60周年、“93阅兵”几十年来,广场上每一次重大活动,都有华灯班队员们默默坚守的身影。他们与仰视而及的华灯一起,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诸多重要历史时刻。
60年来,华灯早已成为印刻在华灯人心中的灯塔。今年退休的华灯人李学庆,前不久向班长陈春光表达了一个心愿:他刚工作时就参与了国庆35周年的保障,想在今年国庆节的时候收个尾。“一辈子和华灯打交道,见证了那么多历史,希望能参加国庆70周年保障工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个圆满的句号,用特有的方式为祖国献礼!”李学庆说。
那时没有专门的车辆,只好借用其他单位的杉篙木架子,10米多高,上面铺上木板。站上去晃晃悠悠,心里直打鼓。清洗一基华灯,得挪动三四次架子,每挪动一次,就得先下来、再爬上去
夜幕降临,行驶在长安街上,华灯散发出的光芒柔和而明亮,照亮无数车辆行人前行的道路。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几十年前的华灯灯光却有点昏暗。
最早的时候,华灯的灯泡是白炽灯,亮度低,常规使用的寿命只有几百小时。“每年都要更换数次灯泡。换灯球,也要小心、再小心,因为不知道哪个有裂纹,拿不好就碎了。”王铁龙说。
王庆余是第一代华灯人。时光荏苒,当年22岁的小伙子如今已是82岁的老人。“那时没有专业化设备,靠手拉肩扛完成了华灯建设施工任务。”王庆余回忆道。从1960年开始,由北京供电局负责华灯的清洗检修工作,他郑重进入华灯班。
回忆起第一次清洗华灯,老人记忆犹新:那时没有专门的车辆,只好借用其他单位的杉篙木架子,10米多高,上面铺上木板。站上去晃晃悠悠,心里直打鼓。清洗一基华灯,得挪动三四次架子,每挪动一次,就得先下来、再爬上去。“第一天清洗,一个上午一基华灯都没做完。”王庆余回忆道,当时把胳膊都伸进去也够不着灯球的底部。
1976年,从技校毕业的王铁龙刚进入华灯班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台破旧的十轮卡车,车上搭个架子,架子上搭板子。“从简易的梯子爬上去,像站在小船上,挺害怕的,有经验的老师傅在上面走着就像走平道一样。”王铁龙说,灯球的直径有半米,盛球都用大筐,一个筐一个球。
60年,华灯车经历了多次更新迭代从杉篙木架子、铁架子,到进口的十轮车、敞篷大解放,再到全新的自主研发的专用工程车如今,华灯车不但可以自由升降,车上还配备了高压水枪、,清洗用水还实现了循环利用。“二十分钟就能清洗完一基。”陈春光说。
正值高温,户外作业最怕的就是中暑。洗完一基华灯后,工人们在车上就能喝到冰镇矿泉水,吃到防暑降温药。“相比于过去自备干粮背水壶,现在的条件好太多了!”孟庆水感慨道。
今年国庆节前,华灯班还将启用第五代华灯作业车,能轻松实现自动停车入位,加装了车载卫生间,在平台上还能够直接进行电脑操控。
华灯光源则变得更亮、更节能。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华灯光源经历了第一次更新,球体内的白炽灯升级为450瓦自镇流高压汞灯,并在球灯下加装了投光灯,更好地为车辆、行人照明。
2006年至2008年,华灯灯具、光源更换为85瓦电磁无极感应灯,八角亭内的500瓦白炽灯更换为100瓦无极灯。“高光效、低能耗的光源大幅度的降低了华灯发生故障的情况,大部分光源都可以运行几万小时之后。”孟庆水说。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华灯班的工作重心由“勤修理”转向“治未病”,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更新管理理念,防患于未然。
在北京城市照明管理中心监控指挥中心,华灯分布图在大屏幕上清晰显示,每盏灯、每个灯泡的工作情况都实时反馈到后台智能监控系统。哪一个灯泡发生故障,都能发出提示,进而第一时间响应、维修。
“华灯流光溢彩,但以前我们内行人转上一圈,就能知道哪些灯泡不亮,上级部门对我们的要求也是98%亮灯率。有了智能监控系统,现在我们大家可以拍着胸脯说亮灯率100%。”陈春光骄傲地说。
60年来,华灯的外观从未改变。但里面的灯具、灯杆、管线等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变与不变,正是科技制造水平的日益提升、祖国日益强大的体现。”宋晓龙说。
王铁龙带领同事们成立了创新工作室,研发出小型升降作业车,适宜钻小胡同维修;发明的遮光型灯具,不让胡同里的路灯照在百姓家里影响休息。陈春光牵头研制的复合型灯杆,既能照明又能通过传感器检验测试PM2.5、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还可以发射WIFI信号
“我们真是享受了祖国发展的红利,不仅工作条件慢慢的变好,也让我们跳出车上的工作平台,有更大的平台施展技能。作为新时代的华灯人,我感到很幸运。”陈春光说。
十多年前,华灯班员服务队与牛街春风社区“结对子”,不仅帮助居民解决照明问题,还重点照顾独居老人,解决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除了修理路灯,我们每次过来都会带好工具箱,帮助老年人检修一下屋内的水电气”
“大妈,这张党员连心卡您拿好,以后有事您就直接给我打电线点,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华灯班队员们,又来到牛街春风社区,为居民解决小区照明问题。
脱下工作服、换上红马甲。华灯班在2005年成立了员服务队,为管辖范围以外缺少照明的胡同、老旧小区、公厕加装路灯,照亮百姓的出行路。
牛街春风社区是北京回族居民集中的社区之一。由于属于自建自管的老旧小区,配套设施不足,不少路段缺少路灯。十多年前,华灯班员服务队与牛街春风社区“结对子”,不仅帮助居民解决照明问题,还重点照顾独居老人,解决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除了修理路灯,我们每次过来都会带好工具箱,帮助老年人检修一下屋内的水电气等,修个门窗、换个门锁等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都包在我们身上。”宋晓龙说。
“你们点燃了民族团结的和谐灯光”薛天利大阿訇亲自给服务队写信表示感谢。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代代华灯班员,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分内职责。
2012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结束了一天华灯清洗工作的王德健,走在回家路上。
“您是电力公司的师傅吧?”胡同里的一位居民快步迎上前来,“家里的灯突然不亮了,孩子马上就要高考了,复习时间耽误不起,您能受累给瞧瞧吗?”
看着对方焦急的神情,王德健二话没说,赶紧回单位拿上工具,来到这户居民家中加了2个小时班。灯光亮起时,王德健还不忘送上党员连心卡,“以后再有问题,给我打电话。”
“不是每一朵浪花都为大海而来,我衷心的谢意却是为您而来”第二天一早,王德健便收到了一条诚意满满的短信。
除了守护253基华灯,华灯班还负责辖区内302667盏路灯的检修工作。一旦检修服务电话的铃声响起,华灯班的队员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点亮一盏灯,就照亮一片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是人的使命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谋幸福。“在为百姓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一名员的初心与使命。”员服务队队员刘泉水说,“扎扎实实为百姓解燃眉之急,就是华灯班员的担当。”
目前,华灯班共有15人,其中员10人。尽管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大、要求高,但是他们无不自豪地说:“能成为华灯班的一员,光荣!”
每个清晨,万众瞩目下,“国旗班”升起五星红旗;每个夜晚,万家灯火时,华灯班默默执勤坚守。作为“战友”,华灯班与“国旗班”在共同履行神圣光荣的使命时,一次次擦肩而过,缔结了深厚情谊。历代华灯人都将“国旗班”战士作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尽忠职守的精神和意志。
“第一次登上华灯车的时候,高空俯视雄伟的广场,那种震撼的场面,使我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宋晓龙激动地说:“尤其是看到国旗班战士挺拔的身姿纹丝不动,令我深受触动。”
已近午夜,华灯班的队员们还在街头,对华灯进行着每日例行巡检。璀璨的灯光,将他们的身影渐渐拉长,延伸到宽阔静谧的长安街上。华灯与它的守卫者一起,迎接新的一天到来(记者骆国骏、李德欣、关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