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近日,中国林学会公布第十三届梁希林业科技奖评选结果,中国林科院主持完成的18项科技成果荣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项。
中国林科院林化所周永红研究员团队主持完成的“典型非食用植物油脂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是中国林科院获得的第一个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针对桐油、蓖麻油等典型非食用植物油脂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少、深加工利用率低以及油脂基高分子材料产品易燃烧、毒性大、力学性能差等问题,创新研发了油脂基结构阻燃型多元醇和聚氨酯硬质泡沫节能保温材料,高韧性环氧聚合物材料、无毒耐迁移塑料增塑剂等制备关键技术,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1件、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发表论文86篇,制订行业/企业标准4项;改造升级油脂基多元醇和聚氨酯板材连续化、环氧固化剂及环氧树脂、生物基增塑剂等生产线余条。技术推广到江苏、上海、山东、安徽、河北等地区,累计转让金额 1578万元,近三年实现出售的收益35亿余元,利税 5.9亿元,有力推动了非食用油脂规模高值化利用。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张建国研究员团队主持完成的“沙棘遗传改良与产业化栽培技术创新”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历时25年,首次组装出高质量蒙古沙棘基因组,揭示了沙棘抗旱、耐寒等抗逆性状及果实颜色、花青素、成熟等重要发育性状形成分子机制;揭示了蒙古沙棘大果沙棘品种在我国的适应性地理变异规律及其适应性机理,提出了三北地区大果沙棘栽培区区划及丰产栽培模式;研发了生态经济型沙棘优良杂种选育技术及其标准;提出了2种沙棘杂种种子园种质创制新技术;构建了沙棘良种繁育、优化栽培和开发利用一体化的规模化产业技术体系。鉴/认定科技成果10项;审定沙棘良种20个,授权新品种权7个,获国家专利19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颁布技术标准5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26篇。成果在黑龙江、辽宁、内蒙、新疆等省区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工程中直接推广应用;建立沙棘良种繁育基地3100亩,繁育沙棘良种壮苗3亿株以上,推广种植培养面积达360万亩以上,实现总产值37.76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中国林科院热林所徐大平研究员团队主持完成的“南方主要珍贵树种良种选育和高效培育技术”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针对当前我国南方地区良种壮苗缺乏、高效培育技术落后、产业化发展缓慢等问题,构建了南方主要珍贵树种多性状(生长、干形、抗逆、材性等)、多水平(种源、家系、无性系)综合选育技术体系,选育并获审(认)定林木良种19 个;攻克了南方主要珍贵树种良种壮苗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人工林规模化高效培育技术体系;揭示了降香黄檀、柚木和檀香心材发育规律,研制了降香黄檀和檀香心材促生技术。鉴(认)定科技成果23项,制定技术标准16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件,国家发明专利18件,发表学术论文267篇,出版专著7部,培训各类技术人员2000人次,项目成果在南方10个省区规模化推广应用面积超过9万hm2,近三年新增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5 亿元,为推动我们国家南方地区主要珍贵树种的规模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梁希林业科技奖是我国林业行业顶配水平的科技奖项,近年来,中国林科院格外的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出台了多项政策制度,激发了全院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林草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截至目前,中国林科院共获得梁希林业科技奖163项,彰显了中国林科院在林草科学技术创新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在林草科技服务中发挥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唐晓倩 )
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局办公室 局信息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bm37000013